破解多层次人力资源制约(破解多层次人力资源制约问题)

hacker|
157

如何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匮乏问题?

最近与几位企业家交流,他们总说自己公司人才匮乏。的确这是企业的一种普遍想象,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如果企业缺乏比较专业的人才,如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新上项目的人才,这可以理解,如果是缺乏自己多年经营的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就说明企业家本人有问题了。

一、企业对重要人才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人才。企业规模大了,钱赚得多了,很多老板以为只要有人就可以了,不需要培训,也不注重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到了一定规模,觉得很累,需要人才了,发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用。

2、没有有意识的进行人才储备。很多的老板以为增加人员,就是增加成本,不愿意储备人才,等到主要岗位上的人一旦离开,便乱了阵脚,都是没有储备人才的结果。

3、本来就是人才没有当成人才。有些完美型性格的老板始终都认为自己的员工不优秀,有些骨干离开后却干得很好,很受重用,这很值得老板们深思。如果老板对人要求太高了,永远找不到自己理想的人才。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理想的人,只能将就着用,多看优点。

二、改变对人才的认识

1、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重用的人才

能够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做出贡献的人,才是有用的人才。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人才观。不论一个人对企业多么忠诚,如果对企业的贡献小或没有贡献,也不能重用。

2、所有的有能力的人都有不足或问题

所有的人才都有缺点,都有脾气,往往能力越强的人,个性越强。这就需要老板们看人要多看优点,多看贡献,包容缺点和毛病。用人,关键是用好那些有缺点和毛病的人。

3、人才的种类

(1)技术型:这类人性格内向,喜欢独立思考,做事谨慎细致。他们出于自身的个性与爱好考虑,往往并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而是愿意在自己所处的专业技术领域发展。

(2)管理型:考虑问题比较理智,善于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这类人有强烈的愿望去做管理。管理型人才的能力包括三方面:一是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充分或情况不确定时,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人际能力:影响、监督、领导、应对与控制各级人员的能力;三是情绪控制力:有能力在面对危急事件时,不沮丧、不气馁,并且有能力承担重大责任,而不被其压垮。

(3)创造型:这类人思维活跃、点子丰富。他们需要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或工艺,或是自己的公司,他们认为只有实实在在的事物才能体现自己的才干。

(4)销售型:这类人具有强烈的企图心和成功的欲望,有激情、又闯进,有不怕拒绝的恒心。

(5)安全型:有些人最关心的是职业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他们为了安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优越的福利与养老制度等付出努力。

(6)复合型:这类人懂得很多,性格比较温和,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在公司的多个部门工作过,而且做得都很好。这种人做到中层以上,如果很努力的话,就容易培养成总经理。

三、如何应对人才匮乏。

1、加强培训

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员的增加,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必然会更高,这时候就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尤其是中层干部的培训,从培训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训的形式有很多种:

一是内部教师或外聘老师进行当面授课。内部培训师可以自己备课,也可以到外部参加培训班后回来培训没参加的人。内部培训师要经常的学习。

二是编写教材自学。企业的各部门自行编写培训教材,分发给员工,员工自行学习。

三是看讲课的视频。可以买一些培训视频,组织集体或单独观看,看完写作业。

四是模拟演练。针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可以先学习理论和方法,然后组织人员做角色扮演,逐一进行模拟演练,以加深技能的掌握。要反复的训练,训练娴熟后再到市场上销售。

五是师傅带徒弟。对操作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需要每个学员配备相应的师傅,一对一进行培训,手把手的教,掌握的会顾更快。

培训过后一定要考试,没有考试,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而且培训前就要告诉学员考试。考试的方式有闭卷考试、模拟考试、和面试三种。

具体的一系列操作可以找人力资源公司帮您解决,如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

2、外部引进

有些人才很难近期培养出来,就需要到社会上招聘。可以通过网络招聘、广告招聘、朋友介绍、猎头招聘。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想了很多办法都找不到,可以采用猎头招聘。猎头招聘的费用一般为年薪的25—35%之间。支付给猎头公司的费用和应聘人员的交通和住宿费用一般由企业承担。

3、人才储备

除了外聘,企业应重视培养储备管理人才。通过会经过严格审慎的招聘程序,甄选出最具潜力的人才,并加以严格培训,充实储备干部成为专业经理人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和技能。

1、建立储备人才库

企业要为每个储备人员建立详细的个人发展档案,以便清晰、直观地掌握储备人员情况,并随时对储备人员做出补充或调整。档案内容除涵盖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要素外,还应包括本人性格特点、职业特长与不足,员工希望的发展方向、可能适合的岗位及为达到该岗位要求而需要的历练时间等等。一般情况下,员工要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任职两年以后,才能考虑晋升或调岗。

2、量身定做培训计划

企业可以根据储备人员的素质能力特征、绩效差距、拟聘岗位特点将储备人员进行分类,先制定出通用性、一般性的提升培训计划,如管理人员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的培训;营销人员销售技巧、谈判技巧的培训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辅以轮岗、助理、外送培训、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等方案,使储备人员所需具备各项技能得以快速的提升。

3、考核评估,动态优化

在培养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储备人员的考核评估,如储备人员普遍提升效果不理想,则应及时召集相关人员修改调整培训方案;如个别人员提升效果不明显,则应加强对个别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对经过考核评估后发现确实因自身条件限制而不能有较大提高的,则应及时调整出局,以优化储备人员的整体素质。

相信企业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人才匮乏的现象会逐步得到解决。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什么需要多层次分析

从战略层次分析角度来讲,随着企业变革速度的加快,人们经常会把眼光放得更远,对于未来来说,不仅针对企业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而且还比较重视对企业未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即战略层次分析。战略层次分析一般都是由人力资源 部来做起,这需要企业的执行层或是咨询小组进行紧密配合。战略层次分析要考虑到各种可能改变的组织优先权等方面的因素,如果引进一项新的技术,出出了临时紧急任务,或是主要领导更换,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要么是产品市场的、组织的分合,以及财政方面的制约等因素,还要考虑到预测企业未来的人事变动以及企业人才结构的发展趋势,比如高、中低各个级别的人才比例。调查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对企业的满意度,找出对培训不利的影响因素和有可能对培训有利的辅助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如何通过人力资源提高我国经济发展

我国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实现了多元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不过,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同时还面临着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分散、市场监管亟需加强等体制性问题。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发展。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总体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独立出来,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多层次的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实现了多元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不过,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亟需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覆盖面日益扩大。人力资源服务分为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两个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由县区以上综合性服务机构、街道(乡镇)社区基层服务窗口,以及就业训练、创业服务等服务实体共同组成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求职者提供公益性的就业服务,并为就业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援助,覆盖面日益扩大。2010年,我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交流会4万场次,并通过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

  (二)多层次的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从服务项目来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逐渐从提供现场招聘、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经费代收代缴等传统、单一的产品,向提供多层次、分类别、多样化的产品转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加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已经形成了国有机构(包括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涌现出了中智、上海外服、北京外企等一批规模化发展的国有企业,此外还有前程无忧、中华英才、智联招聘、万宝盛华等一大批实力日渐壮大的民营和中外合资企业,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实现了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进一步多元化。以2010年为例,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为1327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各类人力资源服务。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153万家次,私营企业903万家次,外资企业271万家次,分别占总数的11.5%、68.1%和20.4%。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人力资源服务的主要对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网络招聘行业成长很快。前程无忧的注册用户数在2011年第二季度就已经突破5000万人。2010年,国内使用网络招聘的企业数量达到105万家,较2009年增长29.6%。

  (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所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形成与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程度,推动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全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举办各类现场招聘会(交流会)14.7万场,各类参会求职人员10218万人次,参会单位621万家次,提供招聘岗位信息9344万条。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各类培训班12万次,培训各类人员697万人;为98万人提供了人才测评服务;为63万家用人单位提供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提供高级人才寻访(猎头)服务,成功推荐选聘各类高级人才87万人。

  (五)人力资源行业服务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国际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下述一些方面:

  1.人力资源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相对于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机构和企业发育滞后,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实力弱,具有行业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不多,并且企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共设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9万家,从业人员22.1万人,平均每个机构仅有4.5个从业人员。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结构矛盾突出,高级管理人才、项目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均严重缺乏。

  2.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大部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中高端服务和产品开发能力弱,服务细分度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质量的教育培训项目、高级人才搜寻、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等高端服务缺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普遍不具备提供满足客户初、中、高级需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难以有效满足快速增长的服务需求。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与跨国人力资源企业在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国际竞争力相对薄弱。

  3.服务功能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承接外包业务的人力资源企业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创新意识很强,但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主要以职业介绍、人才招聘为主,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服务品牌,提供个性化服务、复合型服务的能力不足。由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在经营中无法形成市场优势,经常采取在低端市场比拼价格的竞争方式。

  4.人力资源信息不共享,信息化建设滞后。近年来,全球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技术改进,系统的技术改进以及其模块的功能已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还普遍处于“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状态,省、市、县三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职业介绍机构与人才服务机构之间、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尚未进行整合,还没有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也没有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变化快速调查制度。

  5.国内一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存在违规操作行为,损害了行业的信誉。国内多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注重眼前效益,有的企业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求职者,严重损害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信誉。违规操作问题在劳务派遣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缺乏监管的背景下,一些劳务派遣机构进行恶意竞争,违反法律规定进行派遣,损害了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目前,与劳务派遣相关的劳动争议的数量已经占到我国劳动争议总量的20%。

  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面对一些亟需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和障碍性因素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和障碍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下述一些方面:

  (一)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分散。各省(区、市)原人事、劳动部门分别设立了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教育部门也设立了毕业生市场,三个市场服务对象趋同、服务项目交叉、管理各自为政。目前,三个市场之间的整合还没有到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区域市场相互分割现象,造成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浪费。

  (二)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错位。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界限不清晰,大多数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具有混合职能,在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同时,也开展一些市场化的业务,有些机构甚至以市场化业务为主业,使得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混合在一起,这产生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两者出现错位。各级人才服务机构本应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为主要任务,但实际情况是它们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开展业务,把经营性服务作为主业,导致提供的“公共产品”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二是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机制不活,公共服务经费投入不足。街道、社区的基层就业服务机构较薄弱,难以向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三是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所开展的市场化服务由于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人才供求、价格及市场预测等反应不灵敏,服务效果欠佳,难以发展壮大。四是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管市场和办市场一家,产生了部分业务垄断、政企不分的问题,制约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监管亟需加强。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速度,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市场监管队伍薄弱,行业自律管理缺失。各省市人力资源市场监管队伍建设起步比较晚,机构人员配备不健全,有些城市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和执法人员,有些城市虽然成立了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但大都有名无实,既没有机构编制又没有专职人员。这造成人力资源市场监管队伍力量薄弱,难以有效开展监管。同时,行业组织在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方面比较薄弱,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规范行业发展的功能不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缺乏统一的行业服务规范与标准,监管的依据不足。我国人力资源方面的法规层次不够高,对行业的规范和指导功能不足。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服务规范与标准,监管的依据不足,部分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打法规和政策的擦边球,不正当竞争甚至侵害求职者、用人单位利益的事件不断增多。各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普遍重视机构的许可与审批,重视年检,忽视甚至不开展经常性监察。

  3.多头管理,监管难度大。目前,人力资源监管的职能横向分散于各个部委,大部分有关人力资源的监管职能由人力资源行政部门来执行。在多头管理、统计和信息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一些业务领域进行有效监管的难度很大。

  (四)市场准入管制制度亟需调整。一方面,劳务派遣的市场准入过于宽松。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门槛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后就可开展相关业务,无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事前审批和事后备案。2008年以来,我国新注册劳务派遣机构大幅增加。部分劳务派遣机构不具备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能力,承担责任和风险的能力差。另一方面,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等方面的市场准入管制又过于严格。人力资源企业如果要开展跨区域业务,需办理多

如何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匮乏问题?怎么才能解决普通的员工

最近与几位企业家交流,他们总说自己公司人才匮乏。的确这是企业的一种普遍想象,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如果企业缺乏比较专业的人才,如果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新上项目的人才,这可以理解,如果是缺乏自己多年经营的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就说明企业家本人有问题了。

一、企业对重要人才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人才。企业规模大了,钱赚得多了,很多老板以为只要有人就可以了,不需要培训,也不注重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到了一定规模,觉得很累,需要人才了,发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用。

2、没有有意识的进行人才储备。很多的老板以为增加人员,就是增加成本,不愿意储备人才,等到主要岗位上的人一旦离开,便乱了阵脚,都是没有储备人才的结果。

3、本来就是人才没有当成人才。有些完美型性格的老板始终都认为自己的员工不优秀,有些骨干离开后却干得很好,很受重用,这很值得老板们深思。如果老板对人要求太高了,永远找不到自己理想的人才。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理想的人,只能将就着用,多看优点。

二、改变对人才的认识

1、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重用的人才

能够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做出贡献的人,才是有用的人才。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人才观。不论一个人对企业多么忠诚,如果对企业的贡献小或没有贡献,也不能重用。

2、所有的有能力的人都有不足或问题

所有的人才都有缺点,都有脾气,往往能力越强的人,个性越强。这就需要老板们看人要多看优点,多看贡献,包容缺点和毛病。用人,关键是用好那些有缺点和毛病的人。

3、人才的种类

(1)技术型:这类人性格内向,喜欢独立思考,做事谨慎细致。他们出于自身的个性与爱好考虑,往往并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而是愿意在自己所处的专业技术领域发展。

(2)管理型:考虑问题比较理智,善于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这类人有强烈的愿望去做管理。管理型人才的能力包括三方面:一是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充分或情况不确定时,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人际能力:影响、监督、领导、应对与控制各级人员的能力;三是情绪控制力:有能力在面对危急事件时,不沮丧、不气馁,并且有能力承担重大责任,而不被其压垮。

(3)创造型:这类人思维活跃、点子丰富。他们需要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或工艺,或是自己的公司,他们认为只有实实在在的事物才能体现自己的才干。

(4)销售型:这类人具有强烈的企图心和成功的欲望,有激情、又闯进,有不怕拒绝的恒心。

(5)安全型:有些人最关心的是职业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他们为了安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优越的福利与养老制度等付出努力。

(6)复合型:这类人懂得很多,性格比较温和,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在公司的多个部门工作过,而且做得都很好。这种人做到中层以上,如果很努力的话,就容易培养成总经理。

三、如何应对人才匮乏。

1、加强培训

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员的增加,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必然会更高,这时候就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尤其是中层干部的培训,从培训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训的形式有很多种:

一是内部教师或外聘老师进行当面授课。内部培训师可以自己备课,也可以到外部参加培训班后回来培训没参加的人。内部培训师要经常的学习。

二是编写教材自学。企业的各部门自行编写培训教材,分发给员工,员工自行学习。

三是看讲课的视频。可以买一些培训视频,组织集体或单独观看,看完写作业。

四是模拟演练。针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可以先学习理论和方法,然后组织人员做角色扮演,逐一进行模拟演练,以加深技能的掌握。要反复的训练,训练娴熟后再到市场上销售。

五是师傅带徒弟。对操作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需要每个学员配备相应的师傅,一对一进行培训,手把手的教,掌握的会顾更快。

培训过后一定要考试,没有考试,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而且培训前就要告诉学员考试。考试的方式有闭卷考试、模拟考试、和面试三种。

2、外部引进

有些人才很难近期培养出来,就需要到社会上招聘。可以通过网络招聘、广告招聘、朋友介绍、猎头招聘。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想了很多办法都找不到,可以采用猎头招聘。猎头招聘的费用一般为年薪的25—35%之间。支付给猎头公司的费用和应聘人员的交通和住宿费用一般由企业承担。

3、人才储备

除了外聘,企业应重视培养储备管理人才。通过会经过严格审慎的招聘程序,甄选出最具潜力的人才,并加以严格培训,充实储备干部成为专业经理人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和技能。

1、建立储备人才库

企业要为每个储备人员建立详细的个人发展档案,以便清晰、直观地掌握储备人员情况,并随时对储备人员做出补充或调整。档案内容除涵盖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要素外,还应包括本人性格特点、职业特长与不足,员工希望的发展方向、可能适合的岗位及为达到该岗位要求而需要的历练时间等等。一般情况下,员工要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任职两年以后,才能考虑晋升或调岗。

2、量身定做培训计划

企业可以根据储备人员的素质能力特征、绩效差距、拟聘岗位特点将储备人员进行分类,先制定出通用性、一般性的提升培训计划,如管理人员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的培训;营销人员销售技巧、谈判技巧的培训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辅以轮岗、助理、外送培训、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等方案,使储备人员所需具备各项技能得以快速的提升。

3、考核评估,动态优化

在培养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储备人员的考核评估,如储备人员普遍提升效果不理想,则应及时召集相关人员修改调整培训方案;如个别人员提升效果不明显,则应加强对个别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对经过考核评估后发现确实因自身条件限制而不能有较大提高的,则应及时调整出局,以优化储备人员的整体素质。

相信企业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人才匮乏的现象会逐步得到解决。

人才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背景:

     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跨越的阶段,以智能机器人、工业4.0、物联网、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新兴知识型企业比传统的企业有着更加光明的前景。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中,人才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明确区别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传统的刚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依据,用规章制度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依靠组织职权实施程序化管理。而当今人力资源管理仅要求员工具备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统一工作时间等已越来越不适应人才密集型企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密集型企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生产高、尖、精、新产品,集中大量技术和知识型员工。因此,须找到能够管理和激励员工的最有效的方式方法以提高企业的人才发展潜力,提升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打造企业人才核心竞争力。

二、人才密集型企业内涵及其人力资源特点

(一)人才密集型企业内涵

1、技术设备复杂,技术人员比重大,操作人员的素质比较高;

2、在人才密集型企业中,技术研发、科研成果、科学知识、创新管理思路等直接转化为先生的生产力;

3、人才密集型企业一般可分为高度装备型、高级消费工业、研究开发型和知识产业等四个类型。

(二)人才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特点

1、突出的个性化。个性化特点表现得极为突出,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普遍共识。这种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员工个体的需求、发展及其价值观和衍生出来的三观。

2、较强的创造性。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反复的机械体力劳动,而是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形成新的成果,推动技术进步、产品的创新,提高企业的效益。

  3、较高的自主性。知识型员工大多具有较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因而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他们更倾向于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时间、方式,而往往不是俯首听命。

4、较好的学习力。他们都具有不断学习的和与时俱进的能力,希望通过持续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

5、不稳定的忠诚度。他们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忠诚度高于组织的忠诚度。

三、人才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针对人才密集型企业情况,人力资源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应该是从技术、知识密集组织特点出发,研究并建立和企业发展目标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组织形式、制度建设、员工激励、人才培养、知识共享、职业发展、考核管理、企业文化等主要方面进行建设和落地。

1、扁平高效的组织架构设计

  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是科层式的的,其组织层次过多,信息传递渠道过长,反应迟钝;各部门相互隔离、信息流动容易受阻;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常常被扭曲,容易导致失真。而人才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则可以用网络型的扁平化、项目制组织结构代替传统的多层次的垂直型组织结构。由于管理层次少,所以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工作效率,并加强了部门和团队之间的相互沟通,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企业整个系统的反应灵敏度,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变化。

2、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

人才密集型的企业离不开规范合理的企业制度,没有规范和完备的制度,就没有规范的制度执行过程,企业管理活动就无法落地和达成效果。

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的编制过程中应依据可操作性、系统性、合法性、平等性等四个原则。具体而言,可操作性是从企业实际需求和管理规律出发,以现有体系和制度为基础逐步的进行优化和完善,不能脱离公司的管理体系、人文素质和文化习惯;系统性是指坚持全面统一的原则,从全局出发,避免互相矛盾,保证制度体系整体的协调顺畅;合法性是指不能与法律法规冲突,否则缺少法律效力;平等性是指责、权、利相一致原则,不平等的制度会引发矛盾与冲突,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将制度编制、制度执行和制度优化三个环节作为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规范化水平。

3、多元、复合的激励机制

基于知识技术型员工期望的多样性特点,包括薪酬期望、成就期望。因此在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薪酬激励管理制度与机制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多元复合激励措施制定和机制形成。与此同时在这种制度和机制的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激励因子中的培训、晋升、表彰、休假及其他福利。激励机制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只要能发挥激励的作用,就是好的激励机制。复合激励有利于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因而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最大化地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凝聚力。

4、完善的培训学习体系

对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强调人力资本的增值应高于财务资本的增值,而人力资本的增值途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力资本增值速度基本上取决于组织对知识技术员工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效果。现代培训制度应以此为核心建立全新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根据员工的特点,增加连续性和计划性的培训,把单向培训变为双向、多向的教育,鼓励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互相学习。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两方面灵活多样,使员工及时更新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培训效率,降低成本,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5、多渠道多路径的职业发展

知识技术型员工多渠道发展,多岗位实践是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和成就激励,在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规划中有意识的为员工提供与创造这种政策和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一些知识技术骨干性人才,尊重其个性发展与组织发展相协调,鼓励他们向交叉专业、跨专业岗位实践发展,从而促进其多元能力、创新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6、完整的员工评估与考核体系

建立以知识、专业能力与业绩为导向的企业内部人才评价体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需建立在科学、完整、有效的评估与评价基础之上,克服以往重学历、重经验、轻能力、轻业绩的倾向,建立以业绩为原则,以行为品质、知识、能力和工作内驱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估制度和办法。从规范人才密集型企业内部职位分类和岗位标准出发,结合组织发展目标和员工职业规划,创新建立人才密集型企业内部技术专家、营销专家、生产专家、内部经营管理人才。根据各类各层面的人才的业绩、知识、专业能力进行测评考核,并不断完善和创新测评指标。

7、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对员工生活、情感、意识等方面的管理则同样需要给予重视。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之一。它意味着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拓展到员工的社会活动区域,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点从员工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效果转向员工的思想和心理。在员工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使员工深切感受到企业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因而必将极大地推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如何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实现了多元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不过,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同时还面临着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分散、市场监管亟需加强等体制性问题。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发展。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总体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独立出来,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多层次的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实现了多元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不过,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亟需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覆盖面日益扩大。人力资源服务分为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两个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由县区以上综合性服务机构、街道(乡镇)社区基层服务窗口,以及就业训练、创业服务等服务实体共同组成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求职者提供公益性的就业服务,并为就业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援助,覆盖面日益扩大。2010年,我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交流会4万场次,并通过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

  (二)多层次的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从服务项目来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逐渐从提供现场招聘、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经费代收代缴等传统、单一的产品,向提供多层次、分类别、多样化的产品转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加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已经形成了国有机构(包括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涌现出了中智、上海外服、北京外企等一批规模化发展的国有企业,此外还有前程无忧、中华英才、智联招聘、万宝盛华等一大批实力日渐壮大的民营和中外合资企业,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实现了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进一步多元化。以2010年为例,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为1327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各类人力资源服务。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153万家次,私营企业903万家次,外资企业271万家次,分别占总数的11.5%、68.1%和20.4%。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人力资源服务的主要对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网络招聘行业成长很快。前程无忧的注册用户数在2011年第二季度就已经突破5000万人。2010年,国内使用网络招聘的企业数量达到105万家,较2009年增长29.6%。

  (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所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形成与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程度,推动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全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举办各类现场招聘会(交流会)14.7万场,各类参会求职人员10218万人次,参会单位621万家次,提供招聘岗位信息9344万条。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各类培训班12万次,培训各类人员697万人;为98万人提供了人才测评服务;为63万家用人单位提供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提供高级人才寻访(猎头)服务,成功推荐选聘各类高级人才87万人。

  (五)人力资源行业服务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国际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下述一些方面:

  1.人力资源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相对于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机构和企业发育滞后,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实力弱,具有行业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不多,并且企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共设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9万家,从业人员22.1万人,平均每个机构仅有4.5个从业人员。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结构矛盾突出,高级管理人才、项目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均严重缺乏。

  2.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大部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中高端服务和产品开发能力弱,服务细分度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质量的教育培训项目、高级人才搜寻、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等高端服务缺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普遍不具备提供满足客户初、中、高级需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难以有效满足快速增长的服务需求。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与跨国人力资源企业在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国际竞争力相对薄弱。

  3.服务功能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承接外包业务的人力资源企业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创新意识很强,但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主要以职业介绍、人才招聘为主,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服务品牌,提供个性化服务、复合型服务的能力不足。由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在经营中无法形成市场优势,经常采取在低端市场比拼价格的竞争方式。

  4.人力资源信息不共享,信息化建设滞后。近年来,全球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技术改进,系统的技术改进以及其模块的功能已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还普遍处于“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状态,省、市、县三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职业介绍机构与人才服务机构之间、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尚未进行整合,还没有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也没有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变化快速调查制度。

  5.国内一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存在违规操作行为,损害了行业的信誉。国内多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注重眼前效益,有的企业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求职者,严重损害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信誉。违规操作问题在劳务派遣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缺乏监管的背景下,一些劳务派遣机构进行恶意竞争,违反法律规定进行派遣,损害了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目前,与劳务派遣相关的劳动争议的数量已经占到我国劳动争议总量的20%。

  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面对一些亟需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和障碍性因素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和障碍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下述一些方面:

  (一)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分散。各省(区、市)原人事、劳动部门分别设立了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教育部门也设立了毕业生市场,三个市场服务对象趋同、服务项目交叉、管理各自为政。目前,三个市场之间的整合还没有到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区域市场相互分割现象,造成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浪费。

  (二)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错位。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界限不清晰,大多数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具有混合职能,在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同时,也开展一些市场化的业务,有些机构甚至以市场化业务为主业,使得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混合在一起,这产生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两者出现错位。各级人才服务机构本应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为主要任务,但实际情况是它们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开展业务,把经营性服务作为主业,导致提供的“公共产品”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二是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机制不活,公共服务经费投入不足。街道、社区的基层就业服务机构较薄弱,难以向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三是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所开展的市场化服务由于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人才供求、价格及市场预测等反应不灵敏,服务效果欠佳,难以发展壮大。四是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管市场和办市场一家,产生了部分业务垄断、政企不分的问题,制约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监管亟需加强。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速度,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市场监管队伍薄弱,行业自律管理缺失。各省市人力资源市场监管队伍建设起步比较晚,机构人员配备不健全,有些城市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和执法人员,有些城市虽然成立了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但大都有名无实,既没有机构编制又没有专职人员。这造成人力资源市场监管队伍力量薄弱,难以有效开展监管。同时,行业组织在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方面比较薄弱,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规范行业发展的功能不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缺乏统一的行业服务规范与标准,监管的依据不足。我国人力资源方面的法规层次不够高,对行业的规范和指导功能不足。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服务规范与标准,监管的依据不足,部分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打法规和政策的擦边球,不正当竞争甚至侵害求职者、用人单位利益的事件不断增多。各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普遍重视机构的许可与审批,重视年检,忽视甚至不开展经常性监察。

  3.多头管理,监管难度大。目前,人力资源监管的职能横向分散于各个部委,大部分有关人力资源的监管职能由人力资源行政部门来执行。在多头管理、统计和信息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一些业务领域进行有效监管的难度很大。

  (四)市场准入管制制度亟需调整。一方面,劳务派遣的市场准入过于宽松。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门槛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后就可开展相关业务,无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事前审批和事后备案。2008年以来,我国新注册劳务派遣机构大幅增加。部分劳务派遣机构不具备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能力,承担责任和风险的能力差。另一方面,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等方面的市场准入管制又过于严格。人力资源企业如果要开展跨区域业务,需办理多次许可手续,不利于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此外,我国不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人才中介机构,也不允许外资控股国内人才中介机构,不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企业的产品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

  (五)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支持政策少。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一个新兴行业,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人不了解正规运作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认为职业中介都是“黑中介”,高级人才寻访服务是在“挖墙脚”。我国部分人力资源机构和企业运作不规范、经营缺乏诚信是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有正面宣传和引导不够等方面的原因。人力资源是社会第一资源,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科学认识和把握。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困扰尚未破除,人力资源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各级政府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支持政策少,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此外,我国各级政府制订的政策措施在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方面还难以满足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要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目标。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为各类人才提供高质量服务,将有效促进我国人才强国建设。建议深化体制改革,解决制约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和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健康发展。

  (一)深化人才服务领域的体制改革,处理好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之间的关系。2004年以来,我国劳动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开始向公共就业服务转变,并得到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持。人事部门先后提出了“管办分离”、“事企分开”、“公共服务与市场经营性服务分离”的改革思路,探索了多种改革与发展模式。今后要在前期改革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建议将公共就业服务与市场竞争业务进行明确界定,推动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逐步将市场竞争业务剥离出去,向人才公共服务转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主要解决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行为不愿做,做不了,做不好或不宜采取市场行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以人事代理和人事档案管理为核心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人才公共信息汇集与发布、特定目标的人才智力引进、人才预测、人才环境监测、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提供无偿服务、制定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等,这是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

  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创造条件逐步将人才市场推向社会,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各级人才公共服务机构要对本单位承担的职能进行认真梳理,逐步将经营服务职能剥离出去,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如果改制后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承担部分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则由各级财政对其进行适当补贴,或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购买其服务。

  (二)尽快整合资源,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一是尽快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强化体系建设,改变过去体制性分割的局面,实现资源共享。在此方面,江苏、辽宁、天津等省(区、市)已经开展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建议在吸收借鉴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由国家层面明确统一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目标,或出台指导性意见,为各省(区、市)整合人力资源市场制定统一规范的运作模式,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为导向对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行整合。同时,要以两个市场整合为契机,由政府统一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框架,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与市场化经营服务逐步分离,要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职责任务、工作目标、运行方式、信息化建设方面予以规范,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整合资源,规范市场秩序。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早整合政策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业务资源,消除行业壁垒和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诚实守信、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市场环境,为求职人员提供系统完善周到的服务。

  (三)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政府服务。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监管力度还不够,还没有形成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建议重点开展下述一些方面的工作:

  一是适应人力资源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建议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出台《人力资源市场条例》,规范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秩序,为相关部门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修改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有关劳务派遣的内容,对“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同工同酬”作出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解释,使有关法律条文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二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队伍建设,逐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有效开展市场监管。人才服务业管理部门要逐步从办市场向管市场转变,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职能,依法、有效地指导、监督、规范人才服务机构及其活动。要加强人才服务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要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从“管控”向“服务”与“监管”相结合转变,注重开展经常性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和依法取缔无证经营的黑中介、超范围经营和跨行业经营的违规中介,加强对人才服务机构的检查。推进人才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诚信档案,健全完善人才服务许可。强化对劳务派遣机构的资质要求,建立并完善劳务派遣机构的备案制度和年度自查制度,促进劳务派遣机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针对劳务派遣工的利益诉求特点,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预警监测和应急调处机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

  三是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优化政府服务。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加快行业协会和非营利服务机构的转型步伐,充分发挥这些行业组织在开拓市场、行业自律、技术服务、沟通企业及联系政府等方面的作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从重审批向重服务转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四是积极开展人力资源服务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统一人力资源服务内容与行业标准,扩大服务标准的覆盖范围,使用统一标识,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同时要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行资质评定和分类管理,实现从审批管理向资质管理的转变。

  (四)加大支持力度,推出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清理有关政策规定,加大支持力度,增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具体政策措施有:

  一是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社会认知度。通过举办学习讲座、组织调研、开展研讨、进行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化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是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建议各地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支持措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从国家层面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与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方面的协调和合作,争取早日出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推出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三是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机构与人力资源服务业项目的对接,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提高融资能力,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进入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

  四是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加强包括专业化人才培养在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按规定申请为非营利组织,享受相关税收政策。

  (五)创新发展方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1.积极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新的形势迫切要求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及时转型,将市场化经营业务剥离出去并推向市场。在转型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鼓励国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通过股权并购、股权置换、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参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培育若干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运作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产业活力。

  2.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调整服务项目结构,积极发展薪资福利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员工服务、管理咨询及职能外包等中高端服务项目,侧重客户导向,更加突出细致的专业分工,提供“专、精、深”的服务产品,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3.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上海建立了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集聚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搭建了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体平台,形成了集聚产业、拓展业态、孵化企业、培育市场的产业发展功能。国内其它地区可借鉴上海的经验,以人力资源市场为核心,规划布局一定的区域,给予专门的政策支持,探索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4.实施更加开放的发展政策。适时放开股权方面的限制,从限制引入外资转变为有选择地引进外资,吸引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提升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的合资合作水平,引进国际先进的人力资源服务理念、服务项目、服务技术、服务标准和管理模式,带动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支持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国际品牌营销与高质量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品牌。

  5.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工作。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所需人才。可针对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依托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理论水平、服务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要研究推行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制度,并逐步探索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人才测评等人力资源服务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水平认证制度,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9-23 上午 08:48:16

    结构矛盾突出,高级管理人才、项目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均严重缺乏。  2.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大部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中高端服务和产

  • avatar
    访客 2022-09-23 下午 06:04:18

    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打造企业人才核心竞争力。 二、人才密集型企业内涵及其人力资源特点 (一)人才密集型企业内涵 1、技术设备复杂,技术人员比重大,操作人员的素质比较高; 2、在人才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