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焦虑型依恋关系
如何处理焦虑型依恋关系
如何处理焦虑型依恋关系呢? 焦虑会让人处于不安的情绪之下,做什么事情都会瞻前顾后,焦虑型依恋群体多半源于对自我,那么如何处理焦虑型依恋关系呢?下面就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了解一下吧。
如何处理焦虑型依恋关系1
1、害怕被抛弃
没有人想要被抛弃的感觉。这感觉确实不太好。但是焦虑型依恋的人总是觉得人们会离开他们。
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在思考和/或说“你要离开我了!我知道你会离开我!”这是就一个很明显的迹象,表明你害怕被抛弃。
2、不断寻求关注
因为这些人害怕被抛弃,所以他们觉得有必要得到别人的关注。他们认为,如果他们让自己“站在”那些可能抛弃他们的人“前面”,那么他们就不会忘记他们——也不会离开他们。
寻求注意力的行为可以有多种形式。对一些人来说,它可以是不断地发短信或打电话给另一个人。也可能是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的自拍。甚至可能是一些自残的行为。
3、寻求他人的关怀
焦虑型依恋的人还可能会变成疑病症患者,甚至可能会做出自我毁灭或自我伤害的行为。如果别人注意到他们生病了或者需要照顾,那么焦虑依附型的人才会感觉好一些。
你看,如果别人总是需要关心你,那么他们就不会离开你。对吧?至少他们是这样想的。
4、猜忌
许多有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对自己很没有安全感。他们可能经常照镜子,觉得自己不够好,达不到别人的标准。
显然,猜忌在任何恋爱关系中都能表现出来——事实上,猜忌也是很常见的。但是猜忌不仅仅是担心你的'伴侣会为了别人离开你。这些人可能也会猜忌朋友的朋友。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比他们“更好”。或者甚至可以在家庭内部表现出来,比如猜忌你的兄弟姐妹。
5、忧心忡忡,过度分析一切
假设一个有着焦虑依恋类型的人第一次出去约会。即使约会进展顺利,他们也会开始担心对方是否真的喜欢他们,或者只是假装喜欢。他们可能会打电话给朋友,开始过度分析每一个小细节。
他们也可以在脑海中“编造”一些让他们恐惧的事情。他们会观察对方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他们还可能会认为一切都意味着对方正在失去兴趣——或者已经对他们失去兴趣。
6、取悦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自私的人,但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想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取悦他人。让你所爱的人感到幸福是件美妙的事。然而,焦虑的依恋者把它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他们可能会牺牲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界限,以使他们所依附的人感觉良好。他们认为如果他们总是让别人开心,那么他们就不会离开他们。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如何处理焦虑型依恋关系2
一、 将注意力“收回”
1、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样,焦虑型依恋人格通常会将自身的注意力大量投注到对方身上,自身的情绪及感受也总是依附于对方的反应。
2、正因为这样,自身的心境稳定也就无法得到保证,因为焦虑型依恋者的心境的稳定与否取决于对方的行为。
3、但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一点,我们自己才是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论是安全感还是心境。
4、那么将注意力收回的具体方法,在这里就不做具体介绍了。运动、瑜伽、冥想,又或是多和朋友出去玩一玩,都是些简单且不错的选择。
二、 支持系统的建立
1、这里的支持系统,在专业上的术语其实是“社会支持系统”。(感兴趣的可自行百度)
2、焦虑型人格总是会因为亲密关系当中对方的各种行为,而产生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情绪唤起。并且,这种情绪唤起往往很难自我缓和。
3、那这时,当事人就不得不借助其他人的帮助。所以,个人的“支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4、通俗的讲,“当你难过时,你是否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你是否有愿意与你分担的人”。
5、支持系统具体指的是什么?朋友、家人、寻求专业人士帮助等等,这些都是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一部分。
6、所以,说白了,如果你是一个焦虑型依恋的人,记得多交一些朋友,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三、 自我意识的提升
1、这条建议则有更多的“心理性”,也是上面两条建议的概括与延伸。
2、所谓“自我意识”,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指的是个体对于自身身心活动的觉察,例如,对自己生理情况、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的认识等等。
3、而之所以要提到这一点,仍然是基于焦虑型依恋的意识指向性——注意力的向外投放,从而导致对自己的忽略。
依恋型人格是什么
在人际交往,特别是感情生活中,很容易出现一方对另外一方产生过度的痴迷心理,无限放大伴侣的优点和给自己的好处,这种异常的心理会使自己产生对伴侣的极度依恋情结。这是一种异常的人格类型,被称作痴迷依恋型人格。必须要知道的是,痴迷依恋型人格对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都存在很大负面影响。不仅如此,痴迷依恋型人格者还会在人际关系交往中长期处于焦虑难过的状态。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会造成诸多困扰,不仅仅是对于他人际关系的困扰,还会阻碍他的心理发展,甚至诱发诸多心理疾病。
痴迷依恋型人格的特征
(1)过度痴迷,不顾一切:痴迷依恋型人格者表现特征,正如这种人格的名字一样,他们对伴侣有着畸形的依恋情结,甚至会出现一些不顾一切,飞蛾扑火式的行为。他们会过度放大对方的优点,觉得对方就是百利无一害。这一类人的情感经历往往极为坎坷,所爱不可得,但是有痴迷对方,这种痴迷会愈发让他离不开对方。
(2)焦虑痛苦,不能自拔:痴迷依恋型人格者非常渴望能够时刻陪在对方的身边,不能陪在对方的身边,他们会感到十分的焦虑,痛苦。但事实上,如果他们可以让伴侣陪在身边,但他们的欲望远远大于自己的克制,永远的不满足会让自己和伴侣都非常痛苦。而且他们极度敏感,对方小小的忽视都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不稳定,甚至崩溃。
依恋类型决定在恋爱中的表现
依恋关系 是指孩子和照顾者(一般指母亲)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两者在感情上相联结。依恋关系的形成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并在孩子生命的前几年逐渐发展出一套模式。尽管这些模式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人们对于不同对象也有不同种依恋模式,但这些早期发展出的模式会影响每个人在未来的人生中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和联结。
依恋是从婴儿时期产生
依恋一直被专家们深入研究,而一个叫作Mary Ainsworth的人对依恋研究有重大进展。他认为 依恋关系中个体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依恋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于是,她与同事( 1978) 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test),评定 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
陌生情境测验是在一间实验性玩具室内观察婴儿、养育者 (多为母亲) 和一名友好却陌生的成人在一系列情境中的行为与反应,让1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分开,继而重聚,测试给依恋做出了以下几种分类:
安全依恋 (Secure),占比65%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回避型(insecure- avoidant)依恋 , 占比21% ,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而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依恋,占比14% ,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于是,Crittenden(1988) 提出另一依恋类型: 不安全依恋,破裂型 (insecure- disorganized),占比4%, 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
这个研究同时也让大家把注意力转向父母抚养孩子的方式,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较注意回应孩子的需要,而另外 35% 的孩子的父母,则对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或者对孩子的回应无法一以贯之,并时不时会拒绝孩子的需求。
过去,大家一直研究儿童依恋 ,直到1987年, Hazan和 Shaver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他们认为 Ainsworth等人提出的三种依恋类型同样也能应用到成人的恋爱过程中。
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A-回避型占20%: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
B-安全型占60%: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焦虑—矛盾型占20%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这三种类型的成人比例与婴儿的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一矛盾型的比例分配非常匹配。这个研究也支持了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从成人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
但是以上分类也不是绝对,然而在亲密关系中,有些研究者将回避型与焦虑矛盾分成四类依恋关系:
1、安全型(Secure),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低的人;
2、痴迷型(Preoccupied), 焦虑感高、回避感低的人 ) ;
3、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 焦虑感低、回避感高的人;
4、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高的人。
因此,可以看出,安全依恋的人,也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感和回避感。
尽管研究已经证明,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和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具有相似性。母亲或者恋人给予你较多的回应时,会给你带来较多的安全感,但并不是所有不安全依恋的人会选择安全依恋性伴侣。
不安全依恋型的人,在恋爱中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择偶
通常会不由自主选择我们已经存在的、熟悉的依恋模式,也就是说,由于在婴儿时期,父母不能给予我们及时的关注和持续稳定的爱,导致我们成为不安全依恋,在恋爱时,我们会无意识地去寻找这种不能给你安全依恋感对象,尽管每次都能给我们造成一定的伤害,可是我们会重复这种糟糕的恋爱。
(2)不安全感
而不安全型的人,对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较为敏感,容易担忧/怀疑对方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并不会很好地去解决问题,反而通过激化矛盾,通过不断质疑对方,强迫对方做出一定的承诺,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全感,然而长期以往, 给对方造成较大的压力,而不得不逃离不安全依恋的人。
(3)不能很好的表达情感
不安全依恋的人,在与恋人出现矛盾的时候,不懂表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感到不安全时,通常会发泄情绪,希望对方做出行动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在出现压力或者害怕失去恋人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冷漠和不在意的一面,通过这种防御机制,来隔离伤害。
(4)过快投入一段感情
痴迷型依恋的人,往往在还不了解对方,认识时间很短的条件下,就全身心地投入一段感情,过于将对方理想化,现实相处也就容易形成较大反差,感情很难长期持续。
通过研究证明,我们的依恋类型从婴儿时期就已形成,所以不安全依恋可能会伴随我们的一生,甚至很难改变,但是通过长期的心理治疗,通过不同的经历和有意识的努力,会让你变得更有安全感。
不安全依恋类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获得帮助:
1、最有效的改变依恋途径是找一个安全依类型伴侣,或增加你的安全感,从而能够很好自己的情绪。
2、学会说出自己的弱点,将自己是不安全依恋型告诉对方,让他理解你的多疑行为。
3、提升自我价值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不用逼迫对方做一些行为来证明你值得被爱,因此,你就不会因此过于猜疑和敏感。
4、学会提出需求,对于自己的正常需求,不用害怕,坚定地让对方满足。
5、勇于冒风险,不要在感情中“玩心计”,不要尝试“操纵”对方,直接、坦诚。
6、练习接纳你自己、也接纳他人,不要过于挑剔自己与别人的错误和不足。
7、当矛盾发生时,不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反应,而是学着去处理和应对。 学会从“我们”出发去看问题,而不是“我”。
不安全依恋是在婴儿时期已形成的类型,因此,更加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 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矛盾依恋如何调整
大家都会认为,只要爱的分量足够,彼此就不可能分开,却不知道如果爱的太用力太偏执,反而会给对方造成很多的压力,最终导致一段感情的结束。可生活里有太多这样的人,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当TA进入一段感情,就会变的患得患失,害怕失去,于是拼着命的去抓紧。这种人的性格特质,在心理学上,叫做焦虑型依恋。
得到的时候就会开始脑补各种个样失去的场景,以一种占有欲的心态去表达和理解爱;依赖特别感强,时刻要与恋人保持着联系,时刻想知道TA在哪里,在干什么,跟什么人在一起;敏感且多疑,心里面总认为对方不是特别爱自己,一言不合就容易歇斯底里;喜欢试探彼此的感情,通常这种行为称为”作“,更有甚者很习惯的一有冲突就把分手挂嘴边,其目的不是真的为了分手,而是以胜利者的态度享受对方挽留自己的样子;还有一种就是习惯牺牲自我作为付出,可这样的付出往往只能感动到自己,却得不到对方的认可。
一个故事:
我和男友冷战了有三天的时间,第四天下午他来找我,我们又和好了,可到了晚上又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我特别生气,说出了分手,他同意了。到第二天上午我们一直没有说话,心里寻思着下午去找他聊一聊,我们以前也吵过几次,也分手过了好几次,基本都是对方哄哄就和好,这几天我都给他发微信、发qq、打他电话,没想到他都拉黑了我,qq上我加了他好几次,与他求和好他都无视我,后来他加我好友了,我给他打了很多电话,也发了很多信息,几乎都是求着他别分手,他最终还是拉黑了我,叫我不要再烦他,他说已经心死了,我这样低姿态的求和他都无动于衷,没有了我他也许会更开心,什么样的狠话他都说遍了。至此,我们之间的感情就画上了句号。
从这个小故事看出,稍有分歧就提分手,对感情的杀伤力不可预估,其本质的目的并不会是她们要真的要分手,只不过是借此发泄个人的不满,期待对方用一个比较低的姿态来挽回自己,能让自己感受对方更多的爱意;用这样的方式来试探感情的深度,错就做在他们对此深信不疑。如果你的痛苦掩盖了快乐,选择放手我认为,不是一件坏事情。我明白你也想改变。可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你家庭真的能在短时间里改掉,你也就不会为分手不分手而纠结了。改不了就别勉强。
生活里许多的事情,本身就需要时间来作调整的。千万别虐恋,到最后,受害的不止你一个人。如果说你爱一个人过就必须要有结果,那这份强迫的爱,也就没资格称为爱了。在感情里依赖感强安全感,太执着就会导致双方在这段感情中过度疲惫。他爱你,你也爱TA,但很遗憾,爱情在你的生命力占据了几乎80%的比例,同时你也要求对方要把TA生命中的80%投入给你的感情,这就会使他的事业和人生都出现矛盾。彼此没有再相处下去的意义了,所以就选择分手。同意分手的根本因素不是对方是否“真的爱你”,而是你在感情里太多的过于盲目和偏执,从而迷失了你自己。
不同人的爱情所占生活比例也会是不同的,通常女孩对爱的重视度要比男孩高许多。无论是谁,生活中都会有事业、有家庭、有社交和爱好。爱情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往往情侣之间争吵的根源,其实就是感情和爱情之间比例的看法矛盾,女孩想要多,而男孩不愿给。特别是心智成熟的男孩,他们不会把爱情当作生活里的唯一,但这并不能说他不爱你,因为他的世界里不仅仅只有你。如果一个永远追求极致爱情的女人,那她的下场肯定不会幸福,因为世间就没有极致的爱情,即使存在也不会长久。热恋期再激情澎湃也会经受不住时间消磨。觉得彼此不合适了,自然可以选择分手了之。可你却把分手当作试探感情的手段。从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你们的结局。
.......................................................................................................................................................................
P S:
爱情需要两个人努力维系,而不开展一段恋情后去慢慢是消耗,就好比运营一个银行账号。每当你们做一次正确的事情,一起去旅游,准备礼物给对方,鼓励着彼此对爱情的信心,这都是为账户做储值;每当你们做一次错误事情,毫无缘由得作,非常自我的情绪化,不经意的用语言伤害对方,这些就是在消耗账户里的储值。非常遗憾的是许多的人想不明白这个道理,把“真爱”视作万能的解药。你对爱情抱着错误的期许,那么你也就注定在爱的感情中会受到伤害。
在感情中依恋人格分四类你是哪一类
在感情中依恋人格分四类你是哪一类
在感情中依恋人格分四类你是哪一类,每一种依恋类型在恋爱中都有各自的恋爱风格,我们很需要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另一半在恋爱中的人格到底是怎么样子的,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感情中依恋人格分四类你是哪一类1
根据一个人的焦虑程度和回避程度的强弱,我们可以将依恋型人格分为4种:安全型、回避型、痴迷型、恐惧型。
所谓焦虑程度,即是当面对一个难题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悲观多一些还是平静多一些;回避程度,指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本能产生的要逃避的程度是多少。根据排列组合,即可得到以下4种依恋人格: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安全型人格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低=痴迷型人格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回避型人格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高=恐惧型人格
第一、安全型人格: 大概50%-60%。是4种人格中最适合做恋人关系的,是最理想的状态。
第二、痴迷型人格: 极度恐惧害怕,当在开始一段恋情时候,会快速和另一半进入状态,但是缺点就是他们总是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
第三、回避型人格: 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反应冷漠,人性格独立,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依赖他人,拒绝和他人靠近,讨厌亲密关系,他们就是所谓的渣男和渣女。
第四、恐惧型人格: 人群中占比约4%。他们面对一段恋情的时候,常常伴随着很高的焦虑感,害怕另一半离开他们,但是当另一半试图亲近他们时,他们又表现出极强的排斥,冷漠对方,这样的心理是很矛盾的。
安全型人格适合和另一个安全型人格交往;回避型人格和痴迷型人格往往会相互吸引,相爱相杀,相互折磨,爱并痛苦着,一个是疯狂逃避,另一个则是疯狂追赶;最后,如果是倾向于恐惧型依恋人格的人,是很不健康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其他3种依恋人格的人交往,结果大都会不满意。
当然,心理学家只是将上述依恋型人格分为4个区间(没有绝对化),并不代表我们每个人可以对号入座,为自己贴上这样或者那样的标签,我们内心的那个自己,远比当下的心理学理论要复杂的多。看心理学书籍、文章,并不是在里面找寻答案得出结论,好给自己套上一个所谓心理学名词,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行为套上了枷锁。
最后:其实是哪一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学家:为了自己,为了以后你要爱的那个人。
在感情中依恋人格分四类你是哪一类2
1、 主要有四种依恋类型:全依恋、回避型、痴恋型以及破裂型
全依恋: 他们的需求在小时候被完全满足,就会觉得人们都很善良并且值得信任,觉得自己值得被爱。
回避型: 这类人的童年被父母忽视,你觉得别人不好,但觉得自己很积极并且只相信自己。
痴恋型: 痴恋型也叫矛盾型,你的需求没有被试试满足,你开始过于重视爱并且怀疑自己的价值。
破裂型: 破裂型是指孩子在混乱和暴力的家庭中长大,这些人一般都很受伤变得情感麻木,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这也叫做不安依恋。
2、依恋类型对生活的五种影响
1、感情
破裂依恋的人难以维持有意义的感情,因为他们会将童年不健康的模式延续到长大,寻找相似点是人类的本能,哪怕那个相似点是消极的,毕竟相似点就意味着舒适;回避型会犹豫与人亲近并且在长期承诺上有问题,担心被抛弃,他们会和对象保持距离,好在被抛弃前离开;相反,痴恋型人会极度渴望亲密关系,他们会紧紧贴在对象身边,依附在上面,由于不信任别人,他们会容易嫉妒、控制。
2、亲近的朋友关系
全依恋的人更加友善外向,很容易就能交上朋友;回避型的人则倾自己呆着,不和亲友走太近;矛盾型对于拒绝异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变成老好人,渴望社会认可和被受欢迎。
3、伴侣
不论亲子关系是不是很糟糕,我们会倾向于找到与父母类似的伴侣。回避型会找到容易忽视感情需求的那类人,焦虑矛盾则喜欢感情上不满足的伴侣,让自己成为全身心投入感情的人,实际上研究显示,回避和破解型更容易陷入含有暴力的感情。
4、养育后代
功能失调的家庭留下的伤痕是很难愈合的,能够很好地调解情绪的人,背后一般都有健康的家庭;回避型的人会长成情感距离很远的父母,不知如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会过于强调独立和自足,告诉孩子没有人会一直帮你;同时,矛盾型的父母最可能打压孩子,他们控制欲强、严格、过于强势。
5、世界观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教会我们值得被如何对待,期待别人如何对待我们。全依恋的人们外向,因为他们长大时就相信人的善良,他们可以轻松与人交往,自如面对亲密关系;回避型会很小心周围的人,充满怀疑,他们认为世界可能是一个冰冷且严苟的`世界;矛盾型觉得问题都是再自己,太粘人、自找麻烦、没有自尊等等,不断的寻求确认。
你的童年以及和父母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你,决定了你的想法,以及你对他人的态度。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你并不需要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你必须从自我入手,接受自己的缺点,且同时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你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也不是一无是处。当你遇到一件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后,你可以多给自己加加油,比如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的,其他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一定也可以。当你多感受过几次,自己以为会失败但是却成功的事情之后,你的紧张焦虑感就会慢慢消失。袒露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别人并不会因此看低你,反而会觉得你很有勇气,你也会收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
亲密关系反思:从依恋类型说起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亲密关系,可以将一些感受系统化。但要意识到统计数据之外,有着更多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理论永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用来指导生活。要获得自己的理解,需要行动和实践,并在其中细细体会。所以,朋友们,抓紧时间去恋爱吧!
恋爱中的表现与个人成长经历关系很大。个人觉得其中比较有用的是依恋类型的划分。
发展心理学家将儿童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secure)、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avoidant),这与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方式有关。安全型对应于婴儿哭喊时能马上得到悉心的照料和呵护,焦虑-矛盾型对应于大人的照料无法预测且并不持续,回避型对应于带着拒绝或敌对态度的勉强照料。
巴塞洛缪(Bartholomew)将成人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四种,对上述的回避型进行了进一步区分:
1、安全型(secure):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2、痴迷型(preoccupied):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沉溺于关系,过度依赖反馈、寻求认同)
3、恐惧型(fearful):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4、疏离型(dismissing):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偏否定亲密关系的价值)
这种四分法主要是按两个维度来划分:回避亲密(对亲近和依赖他人感到不舒服)和忧虑被弃(担忧、害怕被拒绝和遗弃)。要注意,分类是一种简化的做法,这两个方向的变化其实是连续的,一个人不一定能绝对地划定为某个类型,更可能处在模糊的中间地带。
看到这个,想起在上一段恋爱刚开始的时候,就和对方一起做了依恋类型的测试。我当时测的是安全型,这和我在亲密关系中的感受是一致的。我在关系中大多数时候都很舒服,满意度很高,而且完全信任对方,很少会有忧虑、恐惧或疲惫等负面感受。
不过,经过后来的进一步相处,我发现自己也不算是很完全的安全型。我并不忧虑被弃,但在回避亲密上,我有点偏中性。也就是安全型稍微往疏离型偏。
在具体的表现上,我对恋人不会有很强的依赖感。就沟通来说,我不太跟恋人分享细碎日常,遇到一些问题时也不太会向对方求助,而更期望自己来解决,在日常的交流中更多是一个倾听而不是倾诉的角色。由此,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就没那么紧密,这种距离在我看来是很舒服的,但对方会觉得感情的浓度渐淡,联系渐弱。从而产生我自己很难直接发现的问题。
这其实是我一贯以来的问题,只是这段感情又将其暴露了一次。不过这几年在和朋友的相处上,感觉比以前更好了。以前我极少会主动暴露自己,尤其是比较私密的事情和一些情绪感受。现在会常和一些朋友坦然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多帮助和启发。而在恋爱关系中,我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说回安全型,莫老师说安全型挺少,我随意搜了一些数据统计,安全型还是能占到一半出头,但周围朋友的小样本范围里确实很少。
最理想的自然是安全型和安全型在一起,关系的发展会顺利很多。当然,这概率非常小。安全型和疏离型在一起,相处起来也会比较轻松。双方都是非安全型的话,则会比较艰难,会面临很多冲突和挑战。
我过往的感情经历都是作为安全型,面对痴迷型或恐惧型的恋人。这种组合其实最具向好改变的潜力,如果相处得好,可以让非安全型的一方转变为安全型。当然,这需要安全型的一方担负起更多责任,而不能只顾自己舒服。
安全型在关系中对反馈的需求不会太大,相应地,也就不那么敏感,因而很容易忽略对方的情感需求。而对方作为痴迷型或恐惧型,很可能不会直接表达需求,这就需要安全型有意识地多关注对方的需求,并用语言和行动表达爱意,给对方安全感,以消除对方对得不到足够反馈的担忧。久而久之,对方可能也会慢慢转变为安全型。
这里还有一个教训就是关于冲突的暴露和解决。我自己作为安全型,很容易陷入到关系看上去很健康的假象中。而痴迷型和恐惧型,遇到不满或问题,往往不会直接说出来,而倾向于自己消解,但与疏离型和安全型不同,缺乏安全感会让自己陷入焦虑,很可能会憋出内伤。
经历过长期亲密关系的朋友应该都明白,暴露冲突是关系得以长久延续的重要因素。把冲突和问题完全摊开,两人一起沟通解决,反复磨合,到最后才能达到更深的理解,进入更稳定、舒服的状态。
因此,安全型和疏离型需要让自己敏感一点,多关心对方的状态。而痴迷型和恐惧型,则要学会主动表达问题和不满(尤其是在恋爱初期,大家还没那么了解对方的情况下)。
当然,这些我自己还是做得很糟糕,佛系地把两个人的感情当成理所当然,最后待到问题大爆发时已没有修复的机会。每次身处关系中,都自我感觉良好,不去反思这些问题,直到失去了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希望我下回不要再这样了。
依恋类型可以用来分析很多问题,比如信任、沟通、异地恋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思考分析。在这方面两个人通常会暴露出差异,作为共同体,双方还是要争取理解对方,做出改变,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结!
(依恋类型测试: )
,几乎都是求着他别分手,他最终还是拉黑了我,叫我不要再烦他,他说已经心死了,我这样低姿态的求和他都无动于衷,没有了我他也许会更开心,什么样的狠话他都说遍了。至此,我们之间的感情就画上了句号。从这个小故事看出,
型是指孩子在混乱和暴力的家庭中长大,这些人一般都很受伤变得情感麻木,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这也叫做不安依恋。 2、依恋类型对生活的五种影响 1、感情 破裂依恋的人难以维持有意义的感情,因为他们会将童年不健康的模式延续到长大,寻找相似点是人类的本能,哪怕那个相似点是消极的,毕竟相似
insecure- ambivalent)依恋,占比14% ,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于